人民网银川8月8日电(记者郑轶)“帆船运动的背后,是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的精神,对青少年的心智成长是一种难得的历练。”站在宁夏沙湖边,看着小选手熟练驾驶着OP帆船,魏军黝黑的脸上满是欣慰。这个中国大帆船航海第一人,而今正把帆船种子播撒到更多孩子心中。
今年8月8日是第九个全民健身日,“沙湖杯”青少年OP帆船邀请赛在宁夏沙湖生态旅游区激战正酣。金黄的大漠、碧蓝的湖泊、郁葱的芦苇,构成一幅“塞上江南”的唯美画卷,而随风而动的点点白色帆影,为之添上点睛之笔。
魏军第一次来到沙湖,就惊艳于这里的水资源,对于开展青少年帆船可谓“天作之合”。“西北内陆有这么一大片水域,很聚人气的。帆船练到专业级肯定要到大海里经历风浪,但孩子们最初接触这项运动,用的OP帆船,一点小风就可以,在内陆湖泊反而易于开展。”
帆船之于中国,发展不过十几年,航海文化的根基尚浅,使得帆船运动被贴上小众、贵族的标签,与普罗大众似乎相距甚远。但随着徐莉佳、陈佩娜等优秀运动员在奥运赛场摘金夺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项“舶来运动”。
北京奥运会后,“奥帆之都”青岛最先扬起普及青少年帆船的旗帜,“帆船进校园”开展得如火如荼,帆船特色校已达100多所。厦门、深圳、三亚等沿海城市也不甘落后,借助业余俱乐部和品牌赛事的平台,启动了不少青少年帆船培训、帆船体验活动,渐渐形成一定气候。
魏军创办的厦门顽石航海俱乐部,开展青少年帆船培训已有几年。从俱乐部会员数的增长到参加比赛、出国访问的频度提升,都能感受到社会对于帆船运动的逐步认可。“2015年,中帆协开始搞万人千帆活动,在广州比赛时总共才有四五十个孩子参加,我们俱乐部水平并不高,就能包揽前三名。到了2016年,俱乐部联赛每站都能达到100个孩子参加,小选手的水平已经很高了,家长的参与性也很强。”魏军感慨道。
参与帆船的青少年逐年翻倍的数字,是对帆船行业最直观的激励。目前,魏军的俱乐部在厦门的基地有100多个会员,每一学期培训的孩子达到60—100个,体验的青少年约1000个。今年,位于北戴河的北京航海中心举办的帆船夏令营一次就招来700多个孩子。
“在青少年中推广帆船,钱不是最大的问题。”魏军说,帆船在西方发达国家算是一项平民运动,很多普通人家都有一艘帆船。即便在中国,购买一条OP帆船也不到一万元。“学习帆船的花销现在已经不算贵,比如我们在天津汉沽的基地,4500天培训10天,学完合格后成为会员,一年1200元全包,可以颁发级别证书。”在国内,像魏军这样成规模的青少年帆船培训机构已有六七家。
“关键是家长观念的转变,接受帆船运动了,带着孩子去尝试和接触,帆船人口的基数自然就大了。”魏军深有感触,推广帆船重在积淀一种文化,玩帆船除了能强身健体,还能让人接触自然、开阔视野、磨练意志。“放眼全球,世界性的大国都是海洋强国,年轻人的思维活跃,接受事物能力强,更容易培养海洋意识,这是我在国内推广帆船运动的出发点。”
帆船首次驶进宁夏沙湖,令魏军非常兴奋。“以前帆船运动沿着海岸线发展,现在逐渐向内陆湖泊扩展,内陆城市对帆船由陌生到好奇,更渴望通过水上运动来锻炼孩子。”在他看来,小孩子体验帆船,就是在玩中培养兴趣,不一定要走运动员路线。“一个孩子去了夏令营,回去拉来8个,关键是迈出零距离接触的第一步。”
里约奥运会帆板银牌得主陈佩娜也赞同这一观点。她在英国训练时,经常看到五六岁的孩子在湖里玩帆板,家长就坐在岸边看。从中学到大学,帆船都是一门选修课,青少年阶段积累的兴趣,使得英国的帆船人口非常可观。“小选手不一定只局限于打业余俱乐部联赛,如果水平够了,也应该允许参加专业比赛,如果能打通这个渠道,学帆船就有了多种道路选择,竞技选材面也会更大。”
此次“沙湖杯”帆船赛面向全国8—14岁青少年,参赛的很多孩子只练了一两年,已然有模有样。赛事主办方、北京嗨帆体育创始人徐文超透露,未来比赛还将引入帆板项目,并酝酿在沙湖打造青少年船帆运动基地。
“以前提起帆船,很多人都会做一个拉帆杆的动作。希望有一天,有更多人真正了解帆船知识、帆船文化,亲身去体验这项运动。不仅仅在海上,在内陆湖泊甚至城市水面,有风有水,帆船点点,这才是最美的风景。”魏军的目光,已然看向中国帆船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