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八卦
长江悠悠沿城过,金陵绿意满城飞。

编者按:一座城就是一部有声书。作为东部沿海大省,江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央广网江苏频道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在这里,听懂江苏》,聚焦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通过有声海报、动态视频海报,多角度、多层次记录江苏的独特魅力;通过有故事、有温度的声音,讲述“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央广网南京8月22日消息 “江豚跃出水面会有扑通的响声,它们是用肺呼吸的,换气的时候还会发出扑哧的声音。”南京市江宁区渔政协助巡护队队长、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监测员周啟民正带领队员在长江江宁段巡护,尽管巡护长江已五年有余,但谈到江豚,周啟民还是忍不住兴奋起来。

7年前,周啟民以捕鱼为生,随着禁渔政策的持续推进,2017年以后,他从一名“捕鱼人”转型变成“护鱼人”。

“快看,那边有一只江豚,它在捕食呢!船前面也有一只江豚正在玩耍。”看到远处不断跃出水面的江豚,周啟民激动地跑到船尾,赶忙拿出手机记录下来,“我们24小时对长江江宁段开展巡查巡护,并对江豚进行观测,每天都会记录江豚的数量、身体状况,并且观察周边有没有干扰或伤害它们的危险元素和行为。”

点击收听“江豚戏水”的声音

这位在长江边土生土长的老渔民,自小便在长江的怀抱中嬉戏成长。在他儿时的记忆里,江边随处可见成群的江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江豚越来越少。

“这两年,随着我们对长江的保护,水质变好了,非法捕捞、违规垂钓的行为也少了,在我们长江江宁段看到的江豚越来越多了。”在江边长大的周啟民,如今又回到了江上,站在船上的他,望着碧波万顷的长江露出了微笑。

近年来,南京不断强化岸线整治、湿地修复、十年禁渔、协同立法等一系列举措,推动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近十年,长江南京段江豚种群数量从30多头上升到62头。

江水潺潺,江豚欢歌。这些“微笑精灵”每一次跃出水面,仿佛都在与自然对话,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长江故事,传递生命力量。

然而,南京生态保护的脚步并未停歇于江面上。在陆地上,那些曾因开采过度而伤痕累累的矿山,也在经历蜕变。

“我们现在听到的是园博园内小火车穿梭的声音,它所行驶的轨道是园博园区域内水泥厂遗留下来的痕迹。”跟随园博园工作人员徐朋跃的脚步,我们走进位于南京汤山的园博园。

老厂房变成文化街区,烟囱、筒仓、回转窑等工业遗存被巧妙地改造成精巧的咖啡厅、休息区,筒仓顶上甚至种起了植物,连成了“空中花园”……曾经这里尘土飞扬、岩石裸露、一片灰白,矿坑宕口如同大地的伤痕;如今这里欢声笑语、青山碧水、绿意盎然,废弃之地已蝶变成集园林、文旅、康养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桃花源”。

点击收听“废弃矿山重生”的声音

蝶变的奇迹,不仅仅降临在园博园。在距离不远处的汤山矿坑公园里,一条瀑布宛如银色绸带直泻而下,发出阵阵流水轰鸣声,十分壮观。瀑布周围,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充满生机,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汤山最大的废弃矿坑群。

随着南京启动矿山关停工作,2017年,汤山矿坑开启修复工程,宕口变青山、矿坑变公园、“伤疤”变风景,一处处沉睡许久的荒芜之地逐渐苏醒、重生,以文旅融合植入“新业态”,汤山让“生态短板”变成了“生态样板”。

碧水绕古城,青山映长空。园博园和矿坑公园两张独具特色的矿山生态修复的“新名片”,在金陵城东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斑斓画卷”,成为南京生态保护修复的缩影。

长江悠悠沿城过,金陵绿意满城飞。南京,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诠释着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双重意义。

 

监制:伏成镭

统筹:栾永胜

记者:顾炀威 王纪民 郑楚豫

设计:王宣宣

江豚视频来源: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

海报照片来源:孔建国 唐军海

鸣谢:南京市江宁区委宣传部

相关阅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