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我们认为,新型健身房的理念和机制在教练管理变革上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并为教练提供比以往更多元和长远的职业选择。而其遵循的核心还是以人为本。
中国健身行业经历了近5年的迅猛发展,正处于新旧交融之际,越来越多从业者意识到,教练是健身体验、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环,对用户产生的价值和影响越来越重要。
但长久以来,外界尚缺乏对健身业教练管理的专门关注。通过这次寻找「健身教练最佳发展平台」活动,懒熊体育不仅希望帮助教练群体找到更契合自身发展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呈现目前行业较为领先的管理方法,为健身房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借鉴,并为中国健身行业的规范和升级赋能。
在过去一段时间中,我们通过问卷、访谈、投票等多种方式对健身教练人群和机构进行了广泛调查,覆盖了全国大多数省市和不同定位的健身机构品牌。在4月发布征集后我们收到了20+报名机构,回收有效教练端问卷超500份,访谈包括健身房管理者和教练在内的40+从业者。
这是我们第一次操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行业调查,样本范围尚有覆盖不到之处,包括机构报名的主动性和开放度等在内的因素,都会在最终的评判信息收集和统计上造成疏漏和影响,希望大家理解并提出意见。往后我们将继续推进这个项目,并使其能长期和实时反映行业变化。
从收到的反馈和结果看,懒熊体育一直关注的「新型健身房」,正促使行业和机构格局发生革新和交融。健身房近数年大多将威尔士和一兆韦德的工作流程、薪资架构等制度奉为圭臬,但随着「新型健身房」的闯入,其在这一轮的教练管理、培养和考核体系更新中,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相应的,这对健身教练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下健身教练面临的困境最主要源于未来发展受限、待遇不稳定以及自身能力难精进等普遍情况。同时,从教练的态度看,希望单纯做好教学的比例居多。(关于教练问卷数据,后续会有专门文章)这也构成机构评选中一个主要标准:其管理是否能有效地改进这些困境。
先说说我们从中得到的行业层面综合判断:
1,头部传统健身房凭借规模优势在短期内仍具备雄厚实力,尽管销售导向的模式在求变,但还很难扭转旧有教练管理方式。新型健身房没有运营模式的历史包袱,在教练管理上更加强调以人(教练和用户)为本。
2,健身内容的丰富、团课兴起加之付费方式的改变,使教练绩效考核得以弱化销售导向,重视用户体验和黏性指标。团课教练地位和收入明显上升,拥有更高的基本工资。
3,教练职业通路选择增加,不再限于销售或管理线,技术线上设置了更细致的晋升路径。新型健身房教练流动性要较传统健身房低很多,教练有更多的时间用以提高个人技能。
4,核心团队的眼界和思维将成为健身业管理上的壁垒之一。跨界商业运营者和资深教练培训者的紧密合作将会更多地出现,更多专人负责的运营方式的介入将会解放教练,使其专注于教学服务和课程研发。
5,优秀教练将往大平台集聚,能尽快规模化的新型健身房将通过科学的教练管理获得从新人培养到课程研发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并有机会反超传统健身房。这也使大家对教练培训的重视和投入明显加大。
基于现状,我们还没能发现目前行业公认且有影响力的管理模式。为了推动健身市场建立规范标准,下面我们将围绕评选结果,并从机构教练管理的四大维度切入,解析榜单背后的教练管理变化,以及头部公司们都做了哪些积极改变。健身教练在做职业选择和规划时,也可作为部分参考。
「健身教练最佳发展平台」榜单
此次「健身教练最佳发展平台」评选分公司实力、薪酬福利、成长空间、和企业文化四大维度,每一维度再拆分共22项具体细分指标做为评判指标。
* 公司实力(20%):创立时间、门店规模、资金实力、核心团队、品牌知名度
* 薪酬福利(40%):基本工资、课时费、绩效考核、食宿支持、五险一金、带薪假期
* 成长空间(30%):职业晋升、内训机制、培训费用、海外游学、多元化发展
* 企业文化(10%):愿景使命、开放度、男女比例、国际化、工作环境、团建费用
最终我们通过行业调研(40%)、大众投票(35%)、懒熊评审团(25%)三个方式统计出此次结果。
我们整理出最终的得分并以星级表示(✭为一颗星,✩为半颗星),榜单如下:
四大维度解析教练管理变化
在我们对教练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求职中教练最关注健身机构的依次是公司实力、薪酬及福利待遇、晋升及发展空间和企业文化。而最希望所在机构改进的前三位是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和劳资关系。篇幅有限,下面我们会将重点放在薪酬福利和成长空间这两部分。
—公司实力—
作为被访教练群体最看重的一个条件,公司实力强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客流量、发展空间以及有保障、有竞争力的待遇。
在彰显实力方面,传统健身房胜在创立时间早和门店数量、规模够大,而新型健身房则重在资金支持和核心团队。
目前排名靠前的传统健身房成立均至少10余年时间,全国门店超过100家,最多的金吉鸟达到400余家。他们往往占地面积较大,依靠预售会籍和私教课程获得回流资金进行扩张。
集中于2014-2018年间成立的新型健身房则不同,他们连锁扩张快,有资本助推,诞生了不少明星项目。如超级猩猩的D轮融资高达3.6亿元;Shape创立首年内连获三轮投资总金额上亿元。
影响教练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核心团队。不同于传统健身房多由健身圈人士创立,新型健身房的创始团队具备更多跨界或者有商业经营背景的人。
▲部分创始人早前履历。
这些精英背景为健身行业引进了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这对未来的影响更为深远。不同于转型中的威尔士需要去摸索如何与L Catterton、麦肯锡等这些国际机构合作共赢,新型健身房没有传统健身房模式上的历史包袱,更易推进和执行现代管理理念。
以此次榜单首位的Shape为例,除了创始人曾翔外,其创始团队另外的成员COO吴晓静为前李宁店铺运营总监,CTO区智殷为前豌豆荚核心技术骨干。从成立伊始在分工上做出明确划分,起步主打团课的Shape通过零售、互联网行业积累的经验和资源,由总部职能部门统筹门店和用户运营,不断拉新,解放教练使其专注于教学工作。在健身专业方面后来纳入优秀合伙人,其首席产品官张坤是莱美资深培训师,在团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这种多元融合和高举高打使其取得快速增长和口碑。
—薪酬福利—
这是教练人群实际关注最高的一个维度。基本工资+课时费+绩效考核关系紧密,决定了一家健身房的基本管理基调。
根据我们的调查,基本工资范围从0-10000元不等,通常跟教练级别有关。平台型健身房和大多私教工作室不提供底薪,传统健身房教练底薪则普遍较低,多在1500-3500元间,新型健身房尤其以团课为主的机构较高,如超级猩猩为其最高级别的五星教练提供10000元底薪。
课时费范围从30-800元/节不等,但私教大多处于80-200元之间,上述无底薪的私教主要依靠课时费。团课教练更遵循基本工资+课时费的方式。
以Shape为例,总课时费为180-500元/节之间,其将课时费分为基础课时费和奖励课时费两部分,其基础课时费在120-200(团操课)/180-210(私教课),而奖励部分会根据会员复购率、爆课奖金以及上课人数等决定,而其教练一个月平均上60-70节课。超级猩猩同样在基础课时费上对上课人数多的教练设有“满员奖励”。
专项类健身房会略高,如新型拳击类机构24KiCK,课时费范围为100-600元/节。而主打智能化管理的光猪圈,不提供底薪,教练可以所得的课时费按照比例分配,在会员私教课售价的45%-70%之间。乐刻的规则跟它接近。
相比而言,传统健身房头部的如一兆韦德和威尔士的课时费约在会员私教课售价的20%-40%范围间,取决于教练等级。但整体偏低,8%-15%的课时费在传统健身房里也不少见。
这很大程度上与绩效考核机制改变相关。
以往传统健身房对教练一方面要考核授课节数,另一方面还有私教课程的销售业绩考核,部分机构还给教练设有蛋白粉或体质检测等产品的销售指标。教练可以获得1%-10%间的销售提成。此外,多数机构还设置了教练与门店、团队的连带业绩考核。
尽管教练收入以课时费为主,但考核指标使其不得不争取卖出更多的课,这也导致教练个体收入容易两极分化,不擅长销售的教练很难获得发展。这种状况在近年改变并不明显。
新型健身房带来不少变革。其对教练的考核更集中用户粘性上,关心如何让会员增加上课频次和满意与否。弱化甚至取消销售指标,增加其他更细致的指标。如Shape的销售指标由其线上运营部门和店长来承担。
教练的上课数量、上课人数、会员的评价以及会员消耗课时等都成为考核对象。超级猩猩会根据包括约课率、复购率在内的后台数据来考核教练。部分健身机构把会员训练效果视为考核的重要方面,每个月都会对会员的上课频次以及体脂率等指标进行分析。
在新型的私教工作室,尽管仍有销售任务,但考核也在改进。以北京的TheHOUSE为例,其考核项目就详细包括:体验课成交率、客户续课率、客户出勤率、客户转介绍率、客户流失率、销售质量、计算课时费单价。
绝大部分机构提供四险一金和带薪假期。不过对于健身教练来说,没有课时费和提成,带薪假期所享受的薪资只是基本工资,意义不是很大。部分机构提供住宿,部分支持餐补,但均不支持的比例更高。一线城市提供的比例较低,但如Shape也会在北京核心地区提供半年的免费住宿,在行业较为少见。
现阶段,销售能力强的教练所得回报普遍仍要高于教学型教练。一兆韦德和威尔士的老牌教练月收入普遍可达3-5万元。
但新型健身房明显对教学型教练尤其团课教练更友好,其运营能力能够带来更多用户和排课量,平均月收入可到2万,如Shape和超级猩猩的要超出平均水平,最高收入同样能达到4-5万。
目前教销分离的理念主要还集中在一线城市,但长远看,它更有利于健身房的管理和优质教练的留存。
—成长空间—
旧有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使得传统健身房的教练流动性很高。而无论是擅长销售或者教学的教练,后续都更倾向独立创业开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旧有系统内成长空间已经不大。
但随着行业格局变化,有长远发展计划的健身机构均意识到,可持续的挖掘、培养、复制人才的机制,对未来扩张非常关键。
虽然在具体岗位和考核机制的设置上有所区别,但总的来看,管理线和技术线依然是教练最主流的两条发展路径。
相比传统健身房,新型健身房大多给教练设置了更加细致的晋升路径,尤其在技术线上。想做一名纯粹的教练,现在比以前多了很多机会,优秀教练除了成为教练培训师,还可以参与产品和课程研发。
机构间升降级的考核方式也不同。
以一兆韦德和威尔士为例,他们通常将教练划分为PT1-PT5的5个等级,其季度考核升降职的规则,主要考核销售业绩,并设有保级业绩和晋升业绩。而超级猩猩的评级考核初期考核课量以及技能掌握数,后期考核管理能力和培训能力。
此外,多家公司均提供横向调岗机会,可以直接脱离教练身份,新型健身房如Shape、超级猩猩等还可调往选址开发、课程设计、店长和教练经纪人等岗位。
在培训机制方面各家都在加强。首先,延长入职培训以保证课程出品质量高且稳定越来越普遍,入职培训的内容也在升级。例如私教连锁人马君的入职培训约1-2个月,内容已经包括了心理学、营养学、解刨学相关课程。b-monster会将教练送往日本总部进行4个月左右的培训,除了拳击技术知识,还要培训舞台表演,并且设置严格的淘汰机制。
其次,由于健身内容的丰富和迭代,如今内外部培训次数和项目都在增加。不少机构成立专门的内部培训部门或学院。
Shape每周会有两次半天时间的内训,项目负责人每周会单独组织教练进行专项内训。光猪圈还开设商学院,给想开健身房的进行管理培训,未来想创业的教练可以参加。
除此之外,大多数新型连锁健身房都提供海外游学的机会,目的地不一,看重的是于自身项目特性匹配。
相比传统健身房要收取教练费用,新型健身房更愿意为教练提供外部培训资金支持。从支出来看,投入在一位教练一年的培训费用的整体区间在1500元-7000元/人不等,如Shape会根据教练级别,提供每人一年5000-30000元的培训费用。
—企业文化—
新型健身房更愿意强调其扁平化管理和平等氛围,意见采集自下而上,减少层级差异,不少机构还强调工作的自由度。
例如蚁加私教就主张“股东服务区域经理,区域经理服务店长,店长服务教练,教练服务会员”的原则。
教练性别上男性占比依然超过女性,但也有越来越多健身房的男女教练比例在趋近1:1。教练国际化程度整体偏低,但部分机构会对教练进行英语培训。由于健身房设计和装修水平的提升,如今教练的工作环境都较为舒适。在团建方面也愿意下更多功夫。新型健身房和新兴私教工作室的管理者更愿意与同行和媒体进行交流分享。
总体来说,企业文化在教练择业考虑时仍不是最重要的。新手更看重薪资和空间,部分资深教练会更看重企业文化。
很多时候,教练人群仍更习惯用是否人性化和是否太多强调业绩来定义企业文化。
在人性化和自由度方面,对传统健身房的不满要更多一些,主要源于全天候的工作强度、一天太过频繁的会议以及过于严格的罚款制度。新型健身房在这方面更为灵活和包容,视乎实际情况而定。
以人为本的本质还是教练期望得到尊重,在细节方面花心思能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Shape在内部通过“教练里程碑”的庆祝方式,可以让教练感受到被重视。
那么,教练该如何选择?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教练在做职业选择时,首先要考虑个人的职业规划,尤其是想赚取短期的快速收入?还是长期投身健身领域?
目前来说,健身行业的创业门槛过低,教练离职自主创立健身房很普遍,但遗憾的是它们的存活率并不高,很多机构连第一年都撑不过去。评估好个人能力,选择发展较好的大平台以获得更全面的培训和成长,与平台共赢,是一个合理并值得考虑的选择。这在其他行业早已是常识,随着健身行业的日益规范和发展,未来也将如此。
这次的榜单提供了两种思路,对于更擅长沟通和销售的教练(更多是私教),传统健身房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但除了上述提到的业绩压力和工作强度外,其模式导致筛选实际上更加严苛,对各方面能力都有很高要求。而对团课教练以及教学、研发型健身教练来说,在新型健身房能找到更符合自己特点的工作,但需要注意选择大平台,才能提供足够多的课时和课程培训。在这方面,团课类健身房受规模效应影响。
志向长远的健身机构,都应该思考如何为教练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赋能途径。可以看到,传统健身房也在加大团课领域的投入,而新型健身房中以团课起家的领先者也开始做起了私教业务,这会继续搅动行业的格局,但最后的胜利大概率将是管理和制度的胜利。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领先的健身机构都意识到并且将这些作为标准:
- 资金储备强,建立自恰的成熟、稳定、可盈利的商业模式
- 扁平化科学管理模式
- 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教练的付出和个人发展
- 薪酬福利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 有系统挖掘、培养,复制人才的方法论
- 完善的培训和职业通路选择路径
虽然说起来很轻松,但执行并不容易。毋庸置疑的是,健身行业和教练管理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上述提到的许多模式,目前也仅是在部分机构实行,在更大范围内还远远未能普及或理解。
这也是我们推出这份榜单和相关活动的目的所在,希望通过这些已有的教练管理制度变革,引发更多从业者的讨论,一起推动健身行业的创新发展。当然,也希望目前的这些指南能对当下的教练和从业者起到帮助。未来,我们会继续推进和完善这项工作,请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