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周琦琦)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体育产业已逐渐成为推动国家战略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显示,2015—2018年,体育产业连续四年以16.5%的复合年均实际增速远超同期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GDP增长水平。更是在2018年超越万亿元大关,占比首次突破1%,印证了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蓬勃生机。然而,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却让高速发展的行业遭遇阵痛:健身房闭店、赛事停摆、消费锐减……在这样的危机之下,体育产业深陷“高速发展期”与“现实瓶颈期”的夹缝之中。
如今,疫情已经结束,体育产业虽迎来了复苏曙光,但仍是迷雾重重。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深耕体育行业市场研究多年的资深专家、深圳威逊文化体育产业集团运营经理李淑霞,从行业痛点出发,解析体育产业在疫情后面临的现实困境,并为行业的破局之路提供洞见。
首先,李淑霞表示,尽管近年来体育产业规模在疫情前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在疫情后也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但从绝对值来看,其规模仍然较小,难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体育行业的大多数企业均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通俗点解释,现在我国的体育产业想要扩大规模,当务之急就是探寻出一条将‘中国安踏’‘中国李宁’升级成‘世界安踏’‘国际李宁’的道路。”
随后,在谈及体育产业市场时,李淑霞显得有些激动。“中国的受众人群那么大,人口数量比欧美的总人数还要多。这个市场如此之大,但是我们真正利用上了多少?我国的体育市场主体数量很少,市场化水平也相对低下,市场活力严重不足!这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掣肘,严重制约着体育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李淑霞指出,我国体育市场主体结构中,小微企业占比明显偏高,这类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有限、资金储备不足、抗风险能力薄弱等问题,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此同时,体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仍显滞后,政府审批流程复杂繁琐,行政干预过度等情况,也严重影响了社会资本进入体育领域的积极性,限制了体育产业的市场创新活力释放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我国体育产业体系不够健全,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体育服务业被公认为体育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它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从数据上来看,我国对体育产业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仍显薄弱,尤其是健身休闲、竞赛表演等核心业态占比不足十分之一,显现出“重基建轻服务”的畸形发展格局。对此,李淑霞援引中国竞赛表演业与发达国家的对比为例,证明了尽管中超联赛等职业赛事具备一定影响力,但与英超、NBA等国际顶级赛事相比,在赛事商业化开发、品牌价值提升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
在消费基础维度,李淑霞也有她独特的看法。一方面,她认为我国的人均体育消费偏低,这既有居民收入水平因素的影响,也与中国传统观念中“体育即锻炼”的思维定式有关,民众对观赏性、娱乐性体育消费的认可度较低,对体育产业的多样化需求还未被完全激活。另一方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消费能力与消费基础设施配置上存在明显差距,公共服务基础供给不均衡,这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间的消费鸿沟,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对体育市场常年研究之外,李淑霞还一直对体育行业的前沿技术保持着密切关注。因此,李淑霞得以敏锐地洞察到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重重困难,她将这些困难概括性地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数字经济+体育产业”相关政策薄弱,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二是政企数字化脱钩严重,政府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引导和支持不全面;三是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发也较慢;四是体育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既懂体育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口巨大。
“虽然我聊了这么多中国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但我一直相信政府、行业组织以及各位同仁们能够化我的担忧为变革的动力,促进中国体育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随后,李淑霞以发达国家的发展脉络为锚点,结合中国体育产业的实际情况,从专业角度给出了她的建议。
在李淑霞看来,欧美体育产业之所以能形成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关键在于他们培育出了众多具有全球知名度的自主品牌,比如美国的Nike、法国的Decathlon、德国的Puma等,这为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指明了方向,即着力推动本土品牌向国际品牌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国际竞争力。同时,欧美体育市场凭借高度的市场化运作和丰富的市场主体,拥有十分蓬勃的产业活力,因此,站在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巨大的行业基础上,我国应该也必须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发展门槛,减少行政干预,以此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从而增强市场活力。此外,我国应重视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学习欧美的商业化开发与品牌提升经验,扭转错误的产业惯性,带动体育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在消费层面上,则应学习欧美国家引导多元体育消费观念的方式方法,使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有效拉动市场需求。而面对数字化转型,欧美完善的政策支持、深度的政企合作、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也为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最后,李淑霞强调,“纵览欧美国家体育产业规范化发展的经纬线,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他们推行自由的市场环境,但为了保障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他们也出台了众多指导性的法律法规,例如美国《业余体育法》对反垄断与公平竞争的约束,或欧盟在体育数据隐私保护与跨国赛事监管中的系统性框架等。发展成熟的欧美国家尚且如此,对于处于成长期的我国体育产业来说更是不遑多论——其发展需要政府更强有力的法律法规背书。”
在“体育强国”目标的引领下,疫情后的中国体育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其高质量发展不仅能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更能通过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培育体育文化氛围,让体育真正成为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增强社会活力的重要载体。正如李淑霞所期盼的——当中国的体育产业真正成熟,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体育场馆、赛事点燃城市激情,健身、锻炼融入日常生活,体育将超越单纯的竞技范畴,成为连接个人健康与社会进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纽带,为实现中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独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