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裁判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递刀相助,国足如愿手刃了乌兹别克斯坦,继续软埋在“理论出线”的可能性里,顽强搏击着“幸福出线”的小概率事件。
我的朋友对直播导演不愿利用慢镜回放剖析“点球出处”的做法表达了不同看法。他在公号推送中写道:“致导播:一个争议犯规,应该反复回放,让所有人都看清楚那个点球究竟有没有问题。然而,轻描淡写就过去了。即使赛后回顾,也只是回放了一次,实在是不专业。在这个很多人都开心的夜晚,我并不开心。因为,这不太像一场职业的足球赛,这其中掺杂了别的东西。”
对此我基本是认同的。我们一些媒体总是喜欢搞出双重标准:若是自己人被裁判这般欺负了,定要满世界嚷嚷把画面滚动回放好多轮反复控诉这世间的不公;而一旦是自己人受益了,那便要学会“选择性失明”,一声不吭地赶紧销毁录像带。
我注意到昨晚赛后的舆情,一些球迷也对这个点球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对方并未在禁区内对冯潇霆造成“侵略性”的干扰,判点球较为牵强。这表明,郜林的这一得分在公众心目中还是存有瑕疵的。当然,赛后更多的球迷来不及去探讨点球取得的“正当性”,便旋即投入到了“中国队获世界杯预选赛小组第三”概率的紧张运算工作中去。这也表明,不管胜利过程多么婉转,胜利本身确实能够带给人们快感。
在球员的赛后采访中,打进这粒点球被亚足联评为单场MVP的郜林发表了一番“激怒球迷”的言论,我认为是不合时宜的。他说:“比赛前,很多人不看好中国队,作为中国人,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我当时想这个球我一定要罚进,让这些人闭嘴。”

这番话让我想到了上文提及的那位央视导播,总是根据结果来选择性回放过程。众所周知,罚点球本身就充满了不可预知性,甚至跟球员的射术关联不大。球王梅西就在近日的西甲联赛中射失过点球。而巴乔1994年世界杯决赛罚丢点球的一瞬已经成为唯美悲情而被收录进了历史经典镜头。所以,郜林在射进点球之后向球迷示威,吹嘘自己站在十二码前牛逼闪闪的内心活动,都属于事后诸葛的嚣张,作不得数。如果这球他没罚进,那么他赛前这些丰富的思想活动肯定也就不乐意倾倒出来跟记者分享了。
另外我想说的是,如果郜林你要吹牛逼,那请依靠自己的个人能力打进去一个再吹不迟。单刀、抢点、远射、冷射、头球……各种射门技术动作你任选。退一步讲,假使上述射门要件你通通不能满足,那也请你自个儿制造出一个点球来主罚好了。请不要借着队友打拼出来的点球,裁判奉送过来的大礼,来吹自个儿自以为是的牛逼。
现在郜林这番表态给我的感觉就是:打进了一个疑似点球得了一个全场最佳之后就狂得没边儿了。好像是他把中国队带进了俄罗斯世界杯一样,已经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首先,这个点球不是你郜林创造出来的,是进可攻退可守的铁血后卫冯潇霆杀入禁区后戮力博出来的。而要论最佳,这场比赛中许多中国球员的表现都要优于你。冯潇霆不仅给中国队多续了一场球的命,还将自己需要重点看防的对手锁进了保险箱。37岁的老将郑智全场不摆老资格不惜体力甘当雨刷器。若不是他几次临危救险,恐怕郜林打进的只能是挽回颜面的一球。我还要重点表扬一下边后卫李学鹏,他镇守的左路走廊让对手根本占不到一点便宜。包括张稀哲、蒿俊闵在内,我认为中乌之战最起码不下五人的表现要优于郜林,更有资格获颁全场最佳。
也因此,我认为郜林打入这球并不能如他所愿的“令球迷闭嘴”。一来,这个点球的出处不够令人信服;二来,他本人的表现不够令人信服。